主页 > 社会 > > 正文

昆明社会治理指数新闻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04-26 | 来源: 互联网 | 作者: 编辑 | 点击:

微信截图_20210425121543.jpg

  

  消费日报网讯 (云南记者站)4月24日,昆明社会治理指数新闻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正式发布《昆明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数报告(2020)》(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指数报告》提出了“社会治理综合指数”、“县域社会治理指标体系”,对探索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指数报告》由昆明市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章27节,运用大量详实的科学数据对社会治理进行综合分析,全方位展现昆明近年来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指数报告》提出46项社会治理指标,21项县域社会治理指标,运用大数据方法计算市域以及县域指标的社会治理指数得分,研判2020年昆明市域社会治理总体水平和各县(市)区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可量化、可评估。

  昆明是云南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技、教育中心,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枢纽,市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辖14个县(市)区,共140个乡镇(街道),1709个村(社区),常驻人口695万。“十三五”时期,昆明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4008.9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6733.79亿元,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31位。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城市第7位、省会城市第2位,获评联合国人居署“国际花园城市”金奖,连续3年上榜“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为昆明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持续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体系、改善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在社会治理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大胆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子。

微信截图_20210425122251.jpg

  提升联动协同能力,着力构建组织运行体系,社会治理由“九龙治水”向“协同用力”转变。成立市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委社会工委具体履行社会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重点突破”职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设立常设部门统筹推进社会建设工作的省会城市;在县区成立工作专班,街道成立社会建设办公室,社区(村)推行“楼栋长”和“十户长”,形成全面统筹、协调各方、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五级”治理组织链条;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服务各族群众主渠道作用,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覆盖,在全市77个街道建立党建联盟,493个社区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服务力量下沉,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社区减负增效,推行“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向民族聚居村派出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工作队,2020年共梳理排查社会民生领域9.34万件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率98.7,群众满意率92.1。

  提升系统集成能力,着力构建政策制度体系,社会治理由“条线探索”向“系统推进”转变。编制全市社会建设五年规划,构建“1+7+N”政策制度体系(“1”即规划引领昆明市社会治理中长期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7”即加强和提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水平的七个基础性文件;“N”即组织落实纲领性文件和基础性文件的若干配套文件政策、实施意见、管理办法等);制定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条例》地方性法规,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提升民生保障能力,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服务”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成为已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推行“一网四中心”政务服务模式,推行“民生小实事”,政民互动共同解决“小区停车秩序整治”“厕所革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洗手设施全配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以上,全市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构建社会动员体系,社会治理由群众“旁观”向“热心参与”转变。昆明实名注册志愿者达1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7,志愿服务组织4600个,志愿服务逐步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通过开展“春城志愿行、滇池明珠清”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族各界踊跃参与,“市民河长”“滇池卫士”“孝亲敬老之星”“抗疫英雄”“环保能手”纷纷涌现。100的社区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推行“提议、合议、群议、决议、评议”的协商民主“五议工作法”,通过民情恳谈会、民主议事会、社区论坛、社区评议会、听证会等协商形式,城乡居民和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共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微信截图_20210425122303.jpg

  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着力构建激励保障体系,社会治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实施“五个一批”创建工程,打造100个城乡治理创新示范社区和“社会治理百佳小区”,建成金星社区“百家宴”、五棵树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糯黑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等一批特色示范品牌;与北京建立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机制,成立京昆社会治理交流服务中心,与驻昆高校搭建治理校地联盟,成立社会治理交流培训中心,选聘1700名大学生到社区(村)服务基层,选派边远民族地区乡镇、村社干部到主城社区实地跟班学习,满足基层队伍培训需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云上云”与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电子政务等并轨,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提供社会治理支撑。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着力构建群防群控体系,社会治理由“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整合辅警、治保调解、单位内保、社会保安、治安志愿者等力量15.4万人,构建群防群治工作格局。加强社会治安分色管理,昆明治安状况良好的乡镇(街道)达90以上。推行“村级警务助理”机制,强化基础管控、延伸服务触角,有力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搭建各民族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平台,昆明市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石林、禄劝、寻甸三个自治县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各级示范点达2154个。

  “十四五”期间,昆明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以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实施社会建设“六大工程”,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方法载体,全面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昆明实践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