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闻 > > 正文

护航十年,看中国海军驶向蓝水

2018-12-27 | 来源: 互联网 | 作者: 编辑 | 点击: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编者按:10年前的12月26日,由中国海军当时最先进驱逐舰武汉舰、海口舰以及综合补给舰微山湖舰组成的护航编队从三亚某军港基地解缆,奔赴陌生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首次护航行动时,已有16个国家的海军在那里联合巡逻,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当时报道说,“中国军舰赴亚丁湾师出有名”“这是中国向‘蓝水海军’迈出决定性一步”。10年来,中国海军官兵在这一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完成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开启中国海军从“黄水”驶向“蓝水”的航程。《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护航亲历者及相关专家,梳理10年护航为中国海军“犁”开的发展之路。

31批编队百艘次舰艇 6600艘船舶得到保护

“非洲之角”索马里扼守着连接红海与印度洋的要害水道亚丁湾,这里有世界海运的“黄金水道”,但海盗猖獗一度让人视之为“恐怖海域”。据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统计,2008年前11个月,索马里海域发生120多起海上抢劫案,海盗劫持30多艘船,绑架600多名船员。这其中包括载有几十辆重型坦克的乌克兰货船、沙特油轮“海狼星”号,以及天津远洋渔业公司的“天裕8号”渔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海军舰队参与反海盗行动,表现出中国维护自身海上利益、地区安全环境和海上航行及海洋通道安全的决心和能力。

2008年12月23日,国防部原新闻事务局为护航行动专门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场专题新闻发布会。时任海军副参谋长肖新年海军少将说:“这次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非常重要,意义特殊。”具体来说,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见证了这次发布会的《环球时报》记者至今还清晰记得中外媒体记者首次进入国防部新闻发布厅时的兴奋和好奇。大家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中国海军的舰艇装备、面临的挑战、如何补给、如何与他国海军沟通,以及护航要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标、中国的作战方略是否发生变化等等。

10年后,一系列数据记载了中国海军在这片海域的作为:截至2018年12月24日,10年间中海军先后派出31批护航编队、100艘次舰艇、67架舰载直升机、2.6万余名官兵,执行护航任务1198批次,安全护送6600余艘中外船舶,成功解救、接护和救助了70余艘遇险中外船舶,确保了被护船舶和编队自身绝对安全。2017年4月9日,在第25批护航编队执行任务期间,在亚丁湾海域营救了一艘遭海盗劫持的图瓦卢籍货船,并首次抓获3名海盗。

解救行动让美军没得挑 远程撤侨令国人很自豪

2010年11月20日上午11时,中远公司“泰安口”轮遭1艘海盗母船和2艘快艇攻击,4名海盗登船。21名船员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后,全部撤至“安全舱”,等待救援。正在执行第七批护航任务的徐州舰展开了首次武力营救商船行动。徐州舰接到救援命令后全速赶往事发海域。次日凌晨1时40分,“泰安口”轮被雷达发现,全舰进入一级战斗部署。随即,直升机起飞,在“泰安口”轮的安全距离进行盘旋、侦察、喊话。舰艇用探照灯对舱面进行照射,同时发射闪光弹、爆震弹进行警告。经上级同意,开始登船进行武力营救。9时53分,经过紧张的战斗搜索,特战队员确定登上“泰安口”轮的海盗已经全部逃离,21名船员全部安全获救。

时隔多年,时任徐州舰的一位舰长和《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这次行动时仍很激动,并提到这是一次“在美舰近距离挑剔的目光下组织的武力解救行动”。当徐州舰抵达事发海域之际,已有一艘美国军舰在附近游弋,美军用国际通用频道对徐州舰通报信息——不清楚海盗是否还在船上。在徐州舰实施解救的过程中,美舰一直都在旁边看着,“看中国海军在解救行动中表现是否专业。”这位曾身处护航一线的中国军人很自豪地说:“徐州舰在战斗状态中,面对持武器装备劫持商船的海盗,在兵力运用、突击方向以及时间选择上都有比较周全的考虑。”

创造了首次驰援千里接护遭海盗袭击船舶、首次武力营救遭海盗登船袭击船舶、首次为撤离我国驻海外受困人员船舶实施护航等多个“零的突破”的徐州舰,也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2011年春,当突然接到利比亚撤侨任务时,徐州舰正要靠港补给。带着奔赴陌生海域、考验装备性能、可能遭遇恐怖分子等挑战和未知因素,徐州舰连续航行6昼夜,经过曼德海峡、红海,穿越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在航程中还排除了锚机故障,顺利完成任务。这是中国海军首次赴国外参与撤侨任务,每每提及都令国人无比自豪。

此后,中国海军还完成过从也门战乱地区撤离中外公民的国际救助行动,先后5次安全撤离16国897名公民。

参与过利比亚撤侨的徐州舰军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一直强调“经验积累”。据他介绍,每次护航编队在举行交接仪式时,前一批护航编队的指挥员都要介绍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护航期间采取具体行动的预案、实战都会记录、传承下来,不停地积累、更新,就像在编写一本教科书。

三大舰队“轮流转” 潜艇“执勤”常态化

10年护航也记录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发展。前十批护航派出的舰艇都属于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护航编队每两批轮换一次。2012年2月27日,第十一批护航编队首次从青岛出发,自此北海舰队加入轮流护航任务。31批护航编队都保持了3艘水面舰艇的数量规模,但10年护航兵力编成几经调整。除固定的一艘综合补给舰外,首批护航时中国海军派出两艘导弹驱逐舰,后逐步调整为一驱一护,再之后出现两护,甚至还有一艘船坞登陆舰加一艘驱护舰的兵力编成。

第三批和第七批护航编队(舟山舰、徐州舰和千岛湖舰)、第四批和第八批护航编队(马鞍山舰、温州舰和千岛湖舰)在不长间隔中执行了两次任务。时任徐州舰的一位舰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原因是当时可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不多。同样,因远洋补给舰数量有限,前几批护航任务,全部由一艘补给舰连续保障两批护航编队。一位曾在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上执行任务的军人说:“连续两批护航任务,我们一共在海上奋战了300天。”

护航行动可以发现中国海军建设存在的短板,而这样的情况如今已成为历史。10年护航,从第一批到第31批,从两大舰队到三大舰队轮流,从一艘舰艇多次执行任务到现在两三年都轮不到一次。徐州舰的这位舰长感慨说,这10年见证了中国海军的跨越式发展。

让国内“军迷”关注的是,尽管潜艇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兵力构成中,但很显然,潜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也已常态化。《环球时报》记者清晰记得,2014年11月底,时任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首次证实中国海军一艘潜艇曾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其间两次技术停靠斯里兰卡的港口。他强调说:“潜艇靠港进行补给和休整,这是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

从护航一线历练队伍 与外军交往开放自信

面积相当于5个渤海的亚丁湾,最多时云集20多个国家的40多艘军舰,足以说明海军是个国际性军种。中国海军在去亚丁湾护航前主要是外军互访或联演联训,而这10年又完成了联合护航、远洋联合军演。按照时任徐州舰舰长的说法,他们在不大的海域里每天都和外军打照面,刚开始执行任务时,大家对如何和外国军队打交道心里没底,但没想到外军和各国船舶都看好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从高频里经常可以听到外军的声音,许多外国船舶都愿意加入中国海军的护航编队中,表明了对中国海军的信任。经过上级批准,合作时外军直升机可在中国舰艇甲板降落,或乘小艇过来。这种互访,增进了彼此友谊和外军对中国军队的了解。他认为,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一个道理是:越自信就越真实和越开放。

另一位在5年期间参加过3次护航任务的海军军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外执行任务或出访时,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越强大,越能受到对方的尊重。这10年,中国军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很明显。以前我们出去说英语不敢开口,现在很自信。以前在海上和外军交流都要军官出面,现在士兵就能用英语自如地沟通。”

护航10年带来的是中国海军人才队伍的成长,记者粗略统计,公开报道中几十名师职军官成长为将军;数百名舰长、政委历练了指挥能力;而很多新就任的舰长、政委也来自护航一线,还有更多的基层官兵得到锻炼。这背后,有中国军人的艰苦付出。除了与海盗交手时存在的危险,日常的生活也是考验。“第一次全程不靠港远海长时间执行任务,刷新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连续航行时间和航行里程、舰载直升机飞行架次和飞行时间的纪录……”这是《环球时报》记者在有关首批护航编队的宣传事迹中看到的一段文字。这让记者回想起在2009年第一批护航编队返航之际的一次采访中,随舰人员说:“上岸后我最想吃的是水果和蔬菜。”

有了第一批护航编队的反馈,中国海军很快调整做法,在第二批护航编队期间就创造了中国海军航海史上首次成建制在国外休整的新纪录。在第三批护航编队遂行任务期间,定期组织各舰船靠港补给,进行休整。补给港口一般会在吉布提、安曼等地。根据上述要求匿名人士介绍,在靠港补给的过程中,因为是租用的商业泊位,很多时候都要缩短补给休整时间,补给一结束就要离开港口,无法保障官兵的休整。面对这种客观情况,中国需要在经常停靠的港口建造属于自己的后勤保障基地。

武汉大学国际公法博士研究生、国防部退役海军上校田士臣曾是在护航行动筹划和初期运行阶段负责护航事务的专职参谋,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护航行动是中国海军第一次走出国门、常态化在海外开展军事行动。长期不靠港休整既不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也会给舰员和装备带来很大消耗或损害。201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进驻营区仪式举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外保障基地投入使用。而这些变化,也见证着中国海军向“蓝水”的迈进。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