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 > > 正文

乡村振兴,薪火相传 ——记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设计团队

2022-11-29 | 来源: 互联网 | 作者: 编辑 | 点击:

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五个振兴中,最重要的是乡村建设需要与乡村产业结构、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恢复乡村的造血功能。在这条红色筑梦之旅的路上,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乡村设计师”,10年来,从四川到浙江,从山东到福建,他们详细踏勘了200多个乡村,为乡村“量身定制”最佳设计方案,他们就是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设计团队。

团队初心

早在10年前,“建设美丽乡村”的初心就在团队负责人王勇教授的心中萌芽。汶川地震后,王勇走进西部乡村,开展基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双重视野的传统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乡村从此一直牵动着他的心。“当时西部农村的景象让我深感触动。城市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作为一个人居环境设计师,不能只为城市服务,而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王勇坦言,“我的初心,不仅是‘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业敬畏,更是源于那份社会责任感。”

深入乡村

正是这份初心,团队近十年来持续关注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将专业教学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带着情怀和知识耕耘在乡村土地上。这些年,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设计团队走过许多村子,坚持为村庄“量身定制”设计方案,在他们看来,乡村设计是“活的”“有生命的”,乡村产业不是简单的农业、旅游业,而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转型的乡村多元新业态。因此,用一个设计模板套用所有乡村,规避那些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和时间才能发掘的个性化因素,在这个团队的工作中,是不存在的。

“乡村体量虽没有城市规模大,但小微而复杂,我们得做‘全科医生’,带着开放的创意和科学思想,带着交叉的专业学科,设计能够满足村民生活需求、适合国情乡情的方案,我想这就是属于乡村设计师的使命。”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设计团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立足中国大地,开展乡村研究。团队成员方智果、章丹音、王振、王占柱、郑振华、李文嘉、郭谌达等老师,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自科、国家社科、上海市哲社等各类省部级基金课题10余项,他们关注乡村前沿热点问题,致力于开展未来乡村的发展研究;同时,又通过科研项目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将前沿设计理念与方法灌输给学生,实现科研与教学相融合。

为了设计“量身定制”的方案,师生团队需要获得真实的、第一手的乡村场地、环境,人文等庞杂信息,因此花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村子里驻村勘探,是常有的事。他们不仅亲身开展田野调查,而且还基于前沿的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开展全面的时空场地信息搜集与分析。在浙江鸣山村,为了体验当地民风民俗,挖掘村落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团队成员们连续两个新年都是在鸣山村度过。因为比起条件艰苦和时间上的付出,团队更在意的是如何还原现场,收集第一手的数据信息。

有时,师生团队还需要像做考古研究一般,去挖掘那些个性化的要素。在考察“浙江第一红村”凤林的时候,团队了解到这里不仅有粟裕率领的浙南红军挺进师指挥部,还是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点,也是中共浙江省委的诞生地,于是他们决定分头拜访村内年长村民,根据村民的回忆探寻当地红军古道——当年红军往返山上的根据地时踩出的山路,从而讲好村里的红色故事,引导村民、游客在红色基因里追根溯源。但因为水田开发、植被生长等原因,古道经常会断掉或被埋没,为了找到真正的道路,团队攀过山石、涉过草滩,有的地方甚至只能匍匐前进。最危险的一次,负责在前方“探路”的王勇教授还陷进了沼泽。就这样,团队成功找到了这条盘山古道,修正了之前被错误标记的道路,现在,这条红军古道还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的重点保护设施。

树立影响

这些年来,团队深入踏勘调研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腾带村、金田村、沙岗村、碧源村;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水头镇鹤溪村;上海市奉贤江海村、宝山月狮村、嘉定毛桥村、青浦和睦村,从而深刻分析国内乡村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产、文、景”一体化的视角切入乡村设计实践,搭建乡村建设框架:提出“产业——文化——景观”协同演进的乡村建设策略,揭示乡村产业、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内在规律,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核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地域文化遗产复活、乡居生活复兴、乡村景观生态修复等方面完善和创新乡村建设理论,探索文化、产业、乡村共建共治路径,促使村落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自2008年起,团队先后与中西部多家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利用上海世界“设计之都”的区域优势,对西部同行开展扶智支持,助力西部企业跨越发展。通过结合课程、结合项目,共同开展设计创新攻关,夯实设计创新的实践转化平台结出丰硕成果。2020年,王勇教授作为首席设计师带领两地团队承担首届川西特色镇及特色林盘保护修复全球方案设计征集,作为全球九个入围团队之一共获得三个设计优胜奖、五个入围奖。近年来,先后对接完成“三区三州”的四川凉山州及川西地区脱贫攻坚,浙江省浙南浙西贫困地区乡村扶贫设计、上海市美丽乡村创意设计等系列项目。

在边研究、边教学、边实践的过程中,团队形成了针对乡村振兴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一届一届的学生注入了鲜活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探索中,师生们也认识到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产业、文化、生态、治理等复杂性问题。历经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团队在乡村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届接着一届,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培养了一大批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优秀人才。2020年,王勇教授领衔的“产、文、景融合激活川西产业脱贫内生动力”的师生共同体获批国家人社部服务基层示范团队,这是全国61个团队中以创意设计服务乡村振兴的团队。

薪火相传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设计团队直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品格、学习创新、奉献祖国,用自己的智慧回应全社会对乡村问题的关切,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与担当。在团队师生的激励和引导下,一届一届的学生们不忘这一初心,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也都走上了乡村设计的道路,继续直面乡村振兴的新问题。

90后设计师郑敏2014年从上理毕业后,入职中国城乡统筹委设计机构,献身公益事业,十年来,她参与的乡建项目遍布江浙沪皖、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全国十多个省市,今年还拓展了内蒙古赤峰、四川理塘少数民族地区。她作为阜平脱贫攻坚战的首批设计师驻场2年,承担骆驼湾村一号院改造设计,设计项目两次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成就背后,其实是一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但是,乡建不止做设计。除了不间断承担乡村设计与建设项目外,她还参与了很多公益事业,不仅自掏腰包做示范,还帮助农民卖产品。

另一位95后设计师王忠求,在上理求学期间,便参与了浙江省鸣山村保护利用规划方案。这份方案不仅策划了鸣山四大旅游主题和十二项活动,树立了鸣山的特色品牌形象,还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模拟出鸣山村的建筑分布、气候和地理信息,将设计可视化。这份方案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落地实施后的鸣山村已经成功激活非遗产业、民宿产业,在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方面成果显著。用所学帮助乡村改善风貌令王忠求对“乡村规划设计师”的职业角色产生了认同。毕业后她加盟了一家已服务乡村多年的公司,在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如今,王忠求经常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与勘察,做规划做设计,忙在其中乐此不疲,她觉得乡村要得到全面振兴,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看到许多学弟学妹也投入这项事业中来,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

具有“浙江延安”之称的凤林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省级重点村设计,先后由四个年级12位学生历时五年接力完成设计,该项目在浙江省委省政府评比验收中位列第一名。

2013届饶伟锋与许玉婷、2014届翁晨迪、2016届曹媛媛、2017届王忠求与黄汉邦、2018届龚拓、2019届邱若冰与浦靖璐、2020届王卿云与李凤竹及2021届张欣怡为代表的50余名同学接续攻关,助力西部乡村振兴,先后完成四川兴隆湖鹿溪河生态景观等一系列设计。2018年春节过后,应四川实践基地邀请,王勇教授率团队数次往返四川上海两地为战旗村五村连片乡村振兴规划出谋划策。暑假期间翁晨迪、饶伟锋等十余位同学冒着酷暑驻场设计两个多月,体验当地民风民俗,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收集回来的问卷足足有上千页,为了深度挖掘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白天在现场踏勘,晚上整理资料画图,与政府部门、村委沟通政策,与当地的设计团队交流经验,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导向,统筹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等,推进多规合一,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合理有序推进项目,以设计驱动乡村发展,给战旗村带来巨大变化,建设完成后的战旗村已经成为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二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再次报道战旗村的新变化。

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直在耳边回响,从上理走来的乡村设计师们,正怀揣初心、肩负使命,奔跑在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路上。